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)1月4日,国内首档人工智能应用科学竞演节目《未来中国》AI季第三期在东方卫视播出,探讨AIGC的发展与突破,以及其未来的应用走向等问题。 节目嘉宾。节目组供图 镜头一键换脸“济公”、输入文字一键生成视频、在虚拟世界欣赏文物古迹……在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、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先导区、全国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徐汇滨江“模速空间”,这神奇的一幕幕轮番上演。当AI被运用于内容生成,普通人将如何应对发展热潮? 演播厅里,呼兰以一段特别的脱口秀引燃全场气氛,引发嘉宾们爆笑。这段表演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表演文本不是呼兰所写,而是由AI创作。从最初只能“已读乱回”,到如今懂自嘲、有“幽默感”,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发展只用了几年时间。 脱口秀演员呼兰。节目组供图 节目中,各式AIGC展示出意想不到的魅力,以及AIGC可触达的一面。和AI实时换脸技术对冲的检测系统,让普通人也能识别出AI换脸诈骗;工业级高精度3D数据资产库则让线上博物馆成为可能,以后在家就能看文物。少年得到董事长张泉灵感慨:“从来没想过虚拟世界离自己这么近。”AIGC不仅让文艺创作进入“加速度”,也在逐渐融入生活的过程中,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助手。 AI时代,人类创作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张泉灵认为是审美,个人的审美会筛选AI创作的内容;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则认为是人性,如果没有人性的体验,内容的“美”也将毫无意义;呼兰更是大开脑洞,设想AI模仿作家创作苦难文学带来的影响,直指AI创造力的归属问题。 主持人陈辰则认为,即使技术再发达,人类的思考不会停止,这也是我们驾驭AI最终的权力和武器。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。节目组供图 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|
19款电子扎带
电路板识别电子标签